昆明市健康长寿研究会:宋慰春
亲,在生活中,您比较想要的有哪些东东?
可能的回答有:美食,好衣服,名校学历,好爸妈,舒适的工作,大房子,豪车,“世界这样大,我想去看看”,“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,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”,或者干脆就是“有一张永不透支的信用卡”,因为有钱就可以换来很多东西,“有钱就可以任性”……
现代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:诱惑太多,市场经济物质超级丰富,人们想要的东西太多。而且,在精神层面的构建,或心理的准备明显不足,很难抵御林林总总的诱惑。一个“淘宝”就可以造就很多“月光一族”,还有“京东”“苏宁”“拼多多”等等轮番上阵,对透支人们的消费,都颇有“杀伤力”!
更要命的是不知不觉的攀比,比吃、比穿,比房子、比车子,比职位、比收入,比出行,比远近,比面子、比名气,比人脉、比门道……攀比,可以是无边无际。
现代人的烦恼,表面上主要还是一些欲望的难以满足;深层原因主要是:不了解自己,脱离现实,过于追求虚名,在机遇、诱惑、危机四伏的社会中难以找到心里的平衡。
如何认清自我?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?如何客观满足自己的无穷欲望?如何抵御伪心理侵扰的“饮鸩止渴”?这些都是下面要讨论的要点。
一、生活中,人们需要的是认清自己
1. 认真遵循做人的三大法则
人生活在地球上,首先需要遵循做人的三大法则,即:需要呼吸空气(氧气),需要进食,需要睡眠。三大法则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,已经经过无数次验证,谁违反了三大法则,谁就可能承受严重后果。所以,要做人就必须认真严格地遵守三大法则。
2.深入认识自己,是积极的防御与保护
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德尔菲神殿里有一块石碑,上面写着“认识你自己”,苏格拉底曾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!认识自己!需要清楚‘我是谁’的问题。
因为只有深刻认识自己,了解自己的性别、年龄,知道自己的能力与状态,清楚自己的气质与性格,明白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等,具有个人标志性的特征,才能客观、理智地采用应对方法,较好适应生活,合理做好规划,设置必要的防御,规避可能的风险。
“我是谁?”是生活中既传统,又经典的话题。香港电影《我是谁》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诠释了这个问题。在《我是谁》的影片中,著名演员成龙扮演的特工杰克在空难后幸存下来,但却因此失去记忆,受到多方莫名地追杀,险象环生,危机四伏。直至历经艰险,查清黑幕,阻止了摩根等败类的恶行,杰克才摆脱了危险。
《我是谁》的电影故事,从心理分析的意义就是,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身份及所处的环境,不知道怎样防御,就会出现种种威胁,步步紧逼,危及生命。只有知道了自己的身份(象征自己的心理特征);了解所处环境的状况(象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,以及保持人格稳定的意义);采用合理的应对、调节方法,才能化险为夷(象征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)。
能够知道更深、更清楚的自己,就像一面擦去水雾,光洁无影的镜子,使我们能在清楚自己的同时,更深地了解对方,了解更多不同的人。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,清楚自己的成长及发展轨迹,避免被别有用心者带进“沟里”,减少在生活中的盲目性和无力感。
3.清楚人的社会属性,知道自己的需求层级
马克思曾说过:“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”。这句话,既有人属动物界、脊索动物门、脊椎动物亚门、哺乳纲、灵长目、真猴亚目,即人也属于动物的含义;又包含了人要生存下去,必须和其他动物有明显的区别,必须高度社会化的哲理。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,就是除了自然属性,还有社会属性。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,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适合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、准则,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。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话说,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,就是“把野兽关到笼子里”的过程。
各位亲,如果说:“动物会泄露个人的天机!”您相信吗?下面请各位做一个心理投射的选择:
【现场互动】 “需求动物秀”:
各位亲,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东西,如果用五种动物来表示,您会首先选什么?
这五种动物分别是:奶牛、大象、宠物狗、飞鸟、孔雀。
选了一个后,还可再选一个。
初步解释:这个与需要有关而进行选择游戏的基础,是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。马斯洛认为:人们的需求,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,分别是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爱与归属(也称:社交)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。
“奶牛”的奶可以代表可靠生态的食物,是每个人需要的重要基础,象征生理的需求。当然,选择“奶牛”,也可能有母爱的象征。
“大象”是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动物,象征安全与稳定。
“宠物狗”对人的忠诚和高度的依从性,用手抚摸其身上柔软的毛感,使不少人感到了温馨和惬意,象征情感与归属的需求。
“飞鸟”自由自在地飞翔,能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较大的满足,象征尊重的需求。
“孔雀”的标志性行为是开屏,是自我愿望展示和实现的表现,象征自我实现的需求。一般情况下,人们在某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,另一层次的需要才出现。其次,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,首先满足迫切需要的层次。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、安全、爱和尊重,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,其他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。比较基础的需要满足后,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。此次新冠病毒疫情,在居家隔离期间,不少人的需要层级就可能从高层次退回到了生理与安全的需要。
各位亲首先选择的,应该是从内心需要的角度比较迫切的。比如:选“奶牛”与“宠物狗”的,提示满足生理需要后,情感的需要就显现了。选“奶牛”与“飞鸟”的,后者偏重于自我的尊重。选“孔雀”与“大象”的,提示在需要满足方面有一定基础,自我实现的目标已经明确,“大象”成为重要的支撑。
有个比较有趣的现象,女生选择“大象”,不仅仅是满足安全的需要,还隐含有希望自己做主的意境。因为在大象家族里,母象是首领,所以,一般女生选择大象,多少有点“女汉子”的成分。
合理满足自己的需要层级,是社会化的表现之一。
二、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,见证人们的成长规律
1.传统中医的“心主神明”与“情志相胜”
传统中医比较注重人们的心理,在2千多年前成书的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中,就有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”,以及“心身合一”的记载。在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,也非常关注心理状况,问诊时,也关注患者的“喜怒忧思悲恐惊”七情的状况。
国人在看传统中医时,也要经历一个心理评估、心理调适、心理治疗的过程。中医师嘘寒问暖,询问患者的情绪状况,询问饮食作息情况,询问家庭关系,邻里关系等等,不仅针对情绪状况用药,还要加上心理的疏导。曾几何时,看中医,也包括了看心理的内容。
中医的“情志相胜”,包含了:“怒喜思忧恐”五种情绪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,体现了古人心理平衡的智慧。
传统中医心理学理论,得到几千年的运用与论证,确定了其学科的重要地位。现代把大脑的思维功能的研究,归纳为“心理学”,而不是“脑理学”,也体现了中医的特色。
2.现代心理学的实验、论证、运用
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。1879年,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,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,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。
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动物进食时,食物还未入胃,胃即开始分泌胃液。他为了证明这个结论,他对狗进行了“假饲”实验,被誉为19世纪最有贡献的实验,190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。巴甫洛夫研究结果表明,大脑和高级神经活动由双重条件反射形成。他指出“意识”、“精神活动”是大脑这个“物质肌肉”活动的产物,同样需要消耗能量。这一结论致命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心理学,为创立科学唯物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。
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,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。
1928年,心理学家斯金纳研制了一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研究动物行为的装置“斯金纳箱”, 创立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,由此产生运用较广的行为治疗方法。斯金纳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,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,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――国家科学奖。
以上举例提示: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,心理学的实验、论证,与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,也是一个学科的重要标志。心理学伴随人们的成长,验证与见证人们的成长规律,是生活中避免或减少走弯路的宝典。
3.避免理想与现实的脱节非常重要。
人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,随着牙牙学语及蹒跚学步的成长,开始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,并促进了内在的认知。人们主观的想法、理想,如何与现实结合?就成为了一个长期探求的问题。
面对神秘莫测的心理变化,面对变化莫测的大自然,人们主观的意愿难免会受到挫折。人们对生活的一些愿望、欲望,也因为与现实的巨大差距,而遭到“泼冷水”的待遇。在人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中,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。
“百尺高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,几乎做所有的事,都需要遵循必要的规律。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“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”,这些都是前人总结出的经验。
一般的理想与现实脱节可能会出现:(1)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,遇事总从好的方面想;(2)违反做事的规律,急于求成,好似“一口吃个胖子”;(3)过于自我安慰,只有口头表示,没有必要的行动,拖延加拖延。
中间程度的理想与现实脱节可能会出现:(1)轻易相信他人,容易上当受骗;(2)缺少大局观与系统意识,往往被蝇头小利所诱惑,在生活中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;(3)过于幼稚,相信童话,过于追求完美,常常为一点小事消耗大量时间。
严重程度的理想与现实脱节可能会出现:(1)过于偏执,感觉只有自己掌握了开启无限自由的钥匙,自恋、狂妄;(2)固执己见,钻牛角尖,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与人交往缺乏情感的沟通;(3)极度脱离现实,过分夸大主观意愿的作用,幻想自己有超能力,能够通灵,甚至出现幻觉……
三、理智认清伪心理学,不信邪,不上当
心理学与很多学科一样,是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科。人们现在对心理活动的认识,仅是冰山一角,还有不少未知的领域,等待人们去探索。
在这个过程中,也有心浮气躁,受欲望的诱惑,急于求成者,本来希望自己能够找到诀窍,或者是找到主动生活的“葵花宝典”;未想到,被伪心理学带到“沟里”了,欲速而不达,有点吃亏!
1.伪心理学是指那些貌似心理学,但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体系。与真正的心理学家不同,伪心理学家从不进行科学实验。
还有学者认为:心灵超自然现象至今得不到证实,心灵学打着心理的幌子误导社会。北京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洪炜教授称:“现在社会上的‘心灵学’与我们研究的心理学完全是两码事。”更有专家认为,心灵学的各种活动容易让人走火入魔,值得热衷于各种“心灵修炼”的人们高度警惕。
专家观点:“心理邪教”误导老百姓。广州市脑科医院心理科主任徐文军称,心灵学的研究者大多不是科学人士,在过去强调唯物主义教育的时代,这些唯心的思想是无法立足的。现在社会文化越来越包容,很多心灵学的流派从台湾经香港再传入大陆,逐渐流行。心灵学者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在社会上忽悠,宣扬的内容一个比一个唯心,越来越离谱,最终会误导群众,确实是一种“心理邪教”。
徐文军举例说,有些心灵学者声称:心是一个能量场,能发出“心理能量”,你若诅咒别人,发出去的“心理能量”反击回来会伤及自身;有的催眠训练宣称可以开发潜意识,甚至能让你看到自己前世是怎么死的,实质上是在催眠过程中施加了强烈的暗示,让你自行创造出“前世”的内容;德国神父海宁格的“家庭系统排列”等所谓心理治疗方法也是很唯心的东西。(摘自:《广州日报》)
2. 伪心理学的“心灵修炼” 貌似“打鸡血”,实则“饮鸩止渴”
打着快速“成就所有潜能”幌子的“心灵修炼”,例如:“生命泉源培训”“量子飞跃培训”一些“身心灵训练营”,都是通过编造脱离现实的虚幻目标,高昂的学费,现场夸张的渲染,对参与者进行放大N多倍的鼓动,使其进入心理应激或非常兴奋的状态,好似 “打鸡血”,或掌握了“点石成金术”一般,对普通人颇具诱惑。
这样的亢奋状态,有可能上瘾,很容易透支人们的体力与精力,继而出现疲劳、衰弱的状态。有的人为了再找到这样的“亢奋状态”,又反复参加类似的“心灵修炼”,陷入伪心理学的泥潭不能自拔。这个状态真是近似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,而不顾严重后果的“饮鸩止渴”。鸩,传说中的毒鸟,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。喝毒酒解渴,想想就感到恐怖!
有一个实例:2010年3月,白领陈小姐听同事劝说,到广州荔湾路参加了一个“量子飞跃”心理课程,学费为3800元。该课程分为三个阶段,主讲者是香港某保险公司的金牌讲师,声称“能打开人的心灵,发现自己的潜意识秘密”。她参加了前两个阶段以后,感觉自己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,觉得能做到一切事情。但是到了第三阶段,课程要求学员“感召”其他人来报名学习,她便劲头十足地劝说周围一切朋友、熟人、同事来体验这个神奇的课程,随时拿着“量子飞跃”的宣传资料送到别人的工作地点。可是,由于她“感召”的人数没有达到培训师提出的要求,只好退出课程。两个月后,该培训机构被工商部门按“非法精神传销”予以取缔。(摘自《广州日报》)
3.伪心理学有可能钻人的三个弱点的空子
提到人的弱点,众说纷纭,与伪心理学关系密切的弱点大致有三个:自恋、恐惧、空想。而且,这三个弱点往往成为“心灵修炼”的切入点。
其一,自恋。自恋,就是对自己喜欢、欣赏的程度。适当的自恋可以帮助提高自信,过于自恋,对自己过度欣赏、喜好,追求完美达到“臭美”的级别。而且,特别好面子,特别喜欢听好话,随时需要别人的赞扬、附和,就容易成为弱点,被他人的欣赏、赞美所诱导。也可能被别有用心者投其所好,打着快速“成就所有潜能”幌子,使其落入圈套之中。
其二,恐惧或担心。比如:从小就担心与亲人的分离,随着电、天然气等生活科技的运用,逐年接受的安全教育。长大后,面对雷雹、地震、洪水等自然界神力的畏惧,不免出现“杞人忧天”的心境。加之《增广贤文》中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”的古训,以及不愿惹事的心态,在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和恐惧。总希望自己参加“心灵修炼”,能足够强大,抵御一些未知的风险。
其三,空想。愿望及理想是人们的常态,合适的理想可以让人振作精神,有发展的目标,并且经过努力逐步实现。但是,远远超出常规的理想就可能脱离现实。比如:空想、妄想、总想好事、希望能增添“神力”、想控制财富等。人的过于理想化,想入非非的状态,对于“心灵修炼”宣传的诱导,往往会产生:舍财添能、以小博大、异想天开的欲望。
4. 理智认清伪心理学的真面目
有媒体对“身心灵培训”概括了三点:
其一,“灵修”“身心灵培训”涉及淫乱传销,暴露了人们的精神空虚;
其二,有的“心灵导师”声称帮助学员“实现潜能”,实则拉人头敛财;
其三,研究发现这类培训虽然让人感觉良好,但对行为习惯无改善。
广州的“量子飞跃”培训被工商部门以“非法精神传销”取缔。(摘自《广州日报》)
既然伪心理学以及所谓的“心灵修炼”有误导人心,拉人头敛财,搞“非法精神传销”的劣行;那人们应该客观对待,辨别心理学与伪心理学的差异,理智认清伪心理学的真面目。
亲,真有“心灵导师”来与您谈论“超能力”时,您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自然规律,有无实验证明?要考虑到主流媒体去查询,辨别真伪。始终牢记自己是普通人的真理,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,不去做一夜暴富、一朝改变的白日梦。
5.相信科学,不信邪,不上当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需要了解科学发展的进程,相信科学。可以享受科技成果,决不轻信夸大、误导。对现实始终有清醒的认识与选择。
比如:“嫦娥奔月”的传说,看到鸟儿在天空自由的飞翔,促使人们产生想到天上的理想,由此创立了“仿生学”,并且有了飞机、船、滑翔机等成果。所以,如果人们要上天、下海,乘飞机、坐船就是理智的选择。没有必要去成天想象自己有一天会“长出翅膀”飞上天,没有必要去“走火入魔”想象自己的意念可以控制飞机。
分清科学、科幻与妄想的区别。
科学是已经经过严谨的程序证实,可以推广运用的,如:四大科学领域,包括自然科学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、社会科学、应用科学等。具体学科如:心理学、仿生学、医学、航天工程学等等运用学科。
科幻是基于科学原理基础上的幻想,是有可能实现的,例如:作者叶永烈的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《小灵通漫游未来》写于1961年,出版于1978年,书中准确预言今天的科技发展:硅光伏电池,智能手机,信息技术,器官移植,转基因食品,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,隐形眼镜和隐藏式助听器,触摸屏手写输入,语音输入,网络在线课程……
妄想,指荒谬的想法,不切实际的打算,痴心妄想等。具体如: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。某某人身无薄技,却妄想一举成名。
6.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
古人有“活到劳,学到老”的教诲,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,知识更新时间加快,不学习,就可能落伍;不学习,就可能反智。
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间,某些西方国家领导人不戴口罩,胡诌喝消毒水抗病毒,误导民众,贻笑大方。某些欧洲国家民众误传5G会传播病毒,捣毁5G的基站,这些反智、反科学的行为,真给科学与文明抹黑。
有句俗语“篱笆扎得牢,野狗钻不进”。人们心中防御的“篱笆”,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充实,增加科学知识,与时俱进,才能把“篱笆”扎牢。才能在科技飞速发展,社会纷繁多变、充满诱惑的状态中,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,坚持做普通人的法则,不信邪,不上当!
附:【作者简介】宋慰春,中医主任医师,电话 13888886120。香港国际传统中医药学院课题教授,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理科兼职副教授,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云南分会委员,云南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、常委,昆明市健康长寿研究会会长,昆明市中医医院原副院长。
学科领域:心身医学、心理咨询与治疗。
主要著作:《我的清醒催眠之旅》《做清醒父母 催眠家庭达人》(《云南科技出版社》出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