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设为首页 | 收藏网站
当前所在页面:科协首页 / 奥秘世界之谜
苏东坡的朋友圈
发布时间:2022-08-30 17:22:33 浏览量:

苏轼,字子瞻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、坡仙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省眉山市)人。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。

苏轼之诗,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

词,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;散文,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"”,乃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

苏轼善书,擅长文人画、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,真可谓全才式的艺术巨匠。

苏轼生性放达、为人率真,好交友、好美食,他创造出的许多菜如今都己经成了名菜。那么,苏东坡的朋友圈有哪些有趣或不为人知的故事呢?

爱开玩笑的苏东坡

苏东坡01.jpg

苏轼精力旺盛,书读得多,满肚子学问,就喜欢拿别人开玩笑,比如取个外号或拿什么笑话来调侃别人,朝中几乎无人幸免。

苏轼的好友刘攽晚年身患风疾,须眉皆落,甚至鼻梁也塌了下去,所以苏轼给他讲了一个故事,说颜渊、子路同出市中闲逛,远远看见孔子来了,就赶紧藏在路边一座塔的后面。孔子走了以后,颜回问:“这叫什么塔?”子路说:“这叫避孔子塔。”最后一句,谐音“鼻孔子塌”。

还有一回,也是几个朋友在一起,各引古人语相戏。苏轼又拿刘攽的鼻子开起了玩笑:“大风起兮眉飞扬,安得壮士兮守鼻梁。”满座笑得前仰后合,弄得刘攽大怒。

元丰六年(1083),苏轼渐渐适应了黄州的生活,却在这年春天病了一场。五六月间,眼睛也出现了问题,炎赤肿痛,几至失明。眼疾本来是苏轼的一个老毛病,可这一年尤其严重,大概也跟他不能戒酒少肉的饮食习惯有关。

有人告诉他,治眼病不能吃荤,他就编了一个笑话来为自己开脱——嘴巴对眼睛说:我是他的嘴巴,你是他的眼睛,给你的待遇为何那么好,对我为何这么刻薄?凭什么眼睛患病却不许嘴巴吃荤?这个问题苏轼本人也不能决断,于是,嘴巴就跟眼睛商量:等有一天我嗓子哑了,你眼睛想看什么就看什么,我绝不阻拦。

苏轼与成语“出人头地”

苏东坡02.jpg

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东坡参加科举考试,主持这一场考试的,是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欧阳修。进士的考试科目是诗、赋、论各一篇,策五道,帖论语十。这样的设计,是想从策论看实学,诗赋看文采,前者定去留,后者分高下。

策论一场,欧阳修出题“刑赏忠厚之至论”,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,发现其中一篇特别精彩,颇具“孟轲之风”,随即呈给欧阳修阅,欧阳修也认为,这篇无论文笔和观点都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。

但在这次考试中,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,由于当时已经采用了糊名法,因而这篇文章是谁作的也无法明确。欧阳修认为,只有曾巩才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,而如果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,一定会给他招惹更多的是非,他与梅尧臣商量之后,将此文考生列为第二。

复试时,欧阳修又见到一篇《春秋对义》,赞叹之余,将此考生列为复试第一名,确定为会元。发榜时,欧阳修才知道,原来这两篇文章并不是曾巩所作,而均出自苏轼之手。后来,欧阳修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:读轼书,不觉汗出,快哉快哉!老夫当避路,放他出一头地也。成语“出人头地”,即是从此而来。

超然台与《明月几时有》

熙宁七年(1074年)十一月初三,苏轼任密州太守。密州,今为山东诸城。苏轼才到任,蝗灾、旱灾、盗匪接踵而至,地方余利上交朝廷,官员薪水较以前还低,他在这里甚至要为如何吃饱饭发愁。

一年后,他在密州西北墙上发现一处“废台”,于是修整而成一新台,“日与其僚,览其山川而乐之”。苏轼的弟弟苏辙,依据《老子》“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”句而将它命名为“超然台”,并作《超然台赋》予以赞咏。苏轼又作《超然台记》,与之相和。

熙宁九年(1076年)的中秋,皓月当空,银辉遍地,苏轼与弟弟苏辙已有六年未能相聚,心潮起伏,于是乘酒兴正酣,挥笔写下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。

苏东坡与“六一泉”

苏东坡03.jpg

熙宁四年(1071年)七月,苏东坡任杭州通判。欧阳修告诉苏轼,他在杭州有一个方外诗友僧人惠勤,在孤山上修行,如果苏轼有兴致的话,可以去找他聊聊。苏轼到任杭州通判后不久,就与这位诗僧惠勤成了好友。

元祐四年(1089年),苏东坡再次出知杭州,再上孤山,惠勤已作古。惠勤的弟子将欧阳修与惠勤二人的画像挂在厅堂以作纪念,而且还告诉苏轼一件事情,说在挂有两人画像的房屋后面,几个月前突然冒出了一眼清泉,像是在欢迎苏轼再次到杭州为官一样。

惠勤的弟子恳求苏轼为此泉水命名,苏轼便用欧阳修的名号,将此泉命名为“六一泉”。这眼“六一泉”现在还在,就在杭州孤山南麓、西泠印社西边。

苏轼与文同“喷饭”

熙宁八年(1075年)十月,北宋著名画家、诗人文同在兴无府(今汉中)知府任满后调任洋州(今陕西洋县)知州。别人都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,但文同却感到十分的惬意,因为这里满山满谷都是竹林。

文同极其喜欢附近筼筜谷里的那片竹林,常在晚饭后独自一人踏着竹林间的小径悠然散步,欣赏那片一年四季姿态各异的竹子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,竹之形与竹之韵,无不了然于胸。文同还将洋州园林池湖之胜,一一写入诗中,共得30首。

他将这些诗寄给苏轼,苏轼一一次韵,也是30首。有一天,文同与夫人吃晚饭间,收到了苏东坡的信札。东坡除了客套地嘘寒问暖之外,还附了《筼筜谷》一诗:汉川修竹贱如蓬,斤斧何曾赦箨龙。料得清贫馋太守,渭川千亩在胸中。苏轼的意思是,渭川上千亩的竹子,都被你吃了。文同正好在吃烧笋,读罢诗句,忍俊不禁,放怀大笑,喷饭满桌。“喷饭”一词便由此出处。

苏迈“送鱼”

元丰二年(1079年)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捕入狱。长子苏迈陪着父亲到京城,除了时刻关注案情的进展,还要每天去给父亲送饭。苏轼与苏迈约好,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,如果有坏消息就送鱼。

没想到有一天,苏迈有事,就把送饭的任务交代给朋友,走时匆忙,忘了说送肉还是送鱼的事情,结果,那个朋友还真的送去了一条鱼。苏轼大吃一惊,以为自己凶多吉少,命在旦夕,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,将自己写得很凄惨,凄惨到可以打动皇帝。

“小坡”苏过

苏东坡04.jpg

苏过,是苏东坡的三儿子,因在个性、文采方面最像苏轼,故有“小坡”之号。苏过15岁时,苏轼因为得到太皇太后高氏的重用,在仕途上顺风顺水。这个时期,苏过一直都在父亲身边读书学习。

元祐八年(1093年),苏轼的政治生涯走到了尽头,他被一贬再贬,在收到被贬惠州的消息后,他命老大、老二带领全家去宜兴靠田就食,让小儿苏过随同自己去惠州。

进入广东以后,苏过就陪着父亲游览碧落洞、寿圣寺、峡山寺、白云山、罗浮山等名胜。每到一处,苏轼都必有诗,而苏过也几乎每篇都跟着和上一首。“过子诗似翁,我唱而辄酬”,当苏轼发现儿子在诗的格调上类似于自己时,心中甚是快慰。

苏过不仅能够照顾父亲的生活,还能深入父亲的精神世界,用诗开导父亲,贬谪之地虽然有万里之遥。但在这里却可以过平静的耕种生活。

绍圣四年(1097年),苏东坡又被贬儋州,他不允许别人同行,苏过又独自侍父过海。在宋代,儋州几乎是最南端了,这里几乎没有开化,烟雨朦晦,瘴疠交攻,蛇鼠出没。

他们初到儋州时,租了几间官屋来居住,尽管这官屋早己破漏不堪,逢下雨时“一夕三迁”,但政敌的爪牙还是派人把他们轰了出去。迫不得已,他们只能自己盖房子。

房子盖好后,苏东坡就在这里一面教授学生,一面著书立说。苏过除了侍奉父亲之外,也是全身心读书写作。在儋州的日子十分清苦,黎人不擅种植水稻,以薯芋为主食,米则要靠大陆那边运过来,所以时常出现“北船不到米如珠”的状况。

苏过改进了芋头的吃法,他以山芋为主,掺入饭粒,做成羹,苏轼给它取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——玉糁羮,说它“色、香、味皆奇绝”,还特意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它。

元符三年(1100年)六月,苏过终于可以随着父亲离开儋州北归了。此时,他在父亲身边已经整整七个年头,苏过从23岁至29岁这段最好的年华,都是陪着谪居的父亲度过的。


《奥秘》画报社供稿

| |

主办: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技术支持:云南省科普资源信息中心

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护国路26号,联系人(办公室):0871-63639710 

ICP备案号:滇ICP备05008566号 滇公网安备:53010202001151号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博

今日头条号

抖音号